伯樂加博導:做的比說得好
發布時間:2005-10-28 來源: 打印 作者: 字號:小中大
伯樂加博導:做的比說得好——訪中企華資產評估公司董事長兼CEO孫月煥女士
背景資料
中國評估業的巨擘
本報記者 于占國
資產評估業在西方發達國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,就是這樣一個在資本市場起著不可或缺作用的行業,在中國改革開放后才剛剛興起,滿打滿算也不過十幾年的時間,但就在這短短十幾年時間里,中國的資產評估業便異軍突起,成長起一個令眾多跨國公司也拍手稱道的中企華。在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、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與中石化的一個合資項目中,中企華受聘成為三方合資的資產評估機構。中企華不辱使命,在評估中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,以其高超的專業水平和崇高的敬業精神,為合資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事后,埃克森美孚公司評價中企華說:“中企華不僅說的好,而且做的比說得還要好。”
在我們經歷了幾十年入世談判的艱辛,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卓絕創業,作為一家中介機構,中企華能得到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如此平實的評價,我們真得應該為她感到驕傲和自豪,也真的應該認識一下這個在改革春風下成長起來的評估巨擘。
時至今日,中企華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的創業之路,1994年她只是某咨詢公司的一個部門,1996年底成立為獨立法人企業。從這時開始,中企華便以“至誠至信、嚴謹公平”的信念,以“團結敬業、開拓進取”的精神連續7年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,成為中國評估界資質最全,級別最高的全國性大型專職評估機構之一。
今天的中企華總部設在北京CBD中央商務區,在全國擁有30多家分公司、成員公司和業務部。評估涉及多種目的和用途,業務遍布全國31個省、市、自治區并走向國外,業務領域涉及各種行業。1997年中國移動(香港)公司境外上市,中企華出色地完成評估工作,該項目創造了“97年亞洲融資之最”;1999年,獨家承辦被稱為“巨無霸”的中國石油海外上市項目,該項目涉及4000多億元資產,54家大型企業,106個行業板塊單位,15個省、市、自治區。中企華為此共組織800人“參戰”,歷時100天,以100%的確認率圓滿地完成了這一在中國史無前例、國際罕見的評估項目。除此之外,中企華還受聘為中石化、中國國際航空、中國電信、國家開發銀行、中國人民保險公司、中國國旅、國華電力、北汽福田、諾基亞(中國)有限公司、貴州茅臺酒、三九醫藥、賽特集團以及中國五大電信運營商等500多家知名大型企業提供了資產評估服務,其中上市公司120家,約占深滬兩市10%的份額;境外上市20余家,約占市場份額的65%;累計評估資產總值突破二萬億元,全部以100%的確認率圓滿通過,令國內三千多同行業者難望項背。而帶領中企華取得這一矚目成就的卻是一位48歲棄官下海的杰出創業者—孫月煥女士,十年的艱辛鑄就中國評估業的巨擘,今天她仍以飽滿的熱情帶領著中企華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。
伯樂加博導:做的比說得好
——訪中企華資產評估公司董事長兼CEO孫月煥女士
本報記者 于占國
采訪孫總的那天是一個周末,她放棄了會議午餐的時間,同時接受CCTV和本報的采訪,盡管如此,她也只能給我們20分鐘。那天她參加的是“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并購公會”的初次會議,并被推選為副會長,我們的采訪便由此開始:
記者:中企華作為國內評估業的領導者,參與“并購公會”的組建對自身有著什么樣的意義?您被推選為副會長又有何感想?”
孫月煥:加入這個“公會”對中企華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,其主要意義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提高服務市場的質量。中國改革開放的近十年來,資本市場日趨完善、日漸活躍。在這個時代背景下,由國務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、萬盟投資、中企華以及一些知名會計師、律師、咨詢公司和香港業界精英共同發起組織“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并購公會”,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規范市場、服務市場。我被推選為副會長,是各會員單位對中企華多年來努力工作的認可,也是推動中企華快速成長的新動力。
記者:您48歲棄官從商,是因何選中資產評估為自己事業的呢?
孫月煥:我是93年進入商界的,當時我給自己的定位是:作自身熟悉,又有市場需求的事業,不能今天搞這,明天搞那,更不能下海了就失去方向隨波漂流。資產評估是改革開放形成的市場需求,產權的權屬轉讓是有價的,價值多少就需要專業的評估公司作出公正的評估。這個行業在國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,而在當時的中國才剛剛興起,資產評估是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服務內容,我對這個行業又非常熟悉,是最有信心作大作強的,所以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項事業。
記者:中企華取得證券業資產評估從業資格以來,取得連續7年在國內位居榜首的業績,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?
孫月煥:對此也有人說我們有關系。當然,市場經濟是社會學,處理好各種關系是必要的。但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是靠實力,實力和信譽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。換言之,即便你社會關系再好,拿到非常多的項目,如果沒有能力去完成也是枉費心機。中介機構與實業不同,因為我們沒有產品供給客戶,不能標榜高新技術,更沒有概念可以炒作,我們提供的服務是無形的,唯一可以做好的途徑是靠人,靠高品質、高能力、高專業、高度敬業精神的團隊。
目前,中企華北京本部有80余人,其中博士、碩士占半數以上,300多人的專家隊伍中,有80%獲高級職稱,下屬機構600余人,其中專業的評估師達400多人。中企華的成功正是得益于這樣一個高知識水平、高專業能力的團隊。
記者:在中企華,您的同事都喜歡稱您為“博導”,由此可以看出你培養人才的匠心。
孫月煥:這是同事給我的光環。我們在3000多評估公司中是最早吸收博士、碩士的公司之一。他們無疑是高級知識型人才,每個人都是金子,但是金子也不一定都能發光,仍要給予進一步的錘煉。培養和帶領他們發展是我的主要工作,因此就在公司的內部獲得了“博導”這個稱號。
記者:能舉一兩個具體的例子嗎?
孫月煥:我對人員的任用是不拘一格,發現人才就給他提供機會,讓其充分發揮能量、學以至用。比如我們現在的總裁權忠光博士,加入中企華之初他是北方交大教師,今天,他已成為業內知名專家,不但具有高深的理論知識,還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。權總現任民建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,北京注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中注協評估準則起草委員會委員;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專職委員中唯一的評估界專家。還有我們常務副總裁劉登清先生,我發現他時他還在清華讀博士,當時他在網上掛了一份簡歷,我約見他談了10分鐘就決定聘用他。那是1997年,他只有27歲。當時正好我們接到中國移動上市的評估項目,我任命他為項目的主要負責人,結果他完成得非常出色。1999年他正式畢業,成為中企華的首席評估師,負責中石油海外上市的評估。這個涉及4000億資產的“巨無霸”項目在他的帶領下,以100%的確認率成功地告捷。
記者:從您培養的兩位總裁來看,你不但是博導,還是個伯樂,能談談你發現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理念嗎?
孫月煥:發現人才是水平,有很多感性的成份很難說清。不過要管理好這些高層次、高水平的人就要有一套相應的制度和優秀的企業文化。作為一個高知識層次的團隊,有一套明確的制度作保證,大家就很容易地遵守,真正能發揮員工潛質的是靠企業文化。我們的文化精髓是敬業、創新、追求完美。正是在這樣的企業文化熏陶下,我們的每一位員工都以一種拼命三郎的姿態投入工作,這令我都非常感動。每接到一個大項目,工作完成時間都是以倒計時計算的,項目特點是大、急、雜,而為了達到完美的結果,他們犧牲了節假日,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,忘掉了身上的病痛,就像投入一場戰斗一樣只進不退,經常是連續工作幾個月。所以說中企華能取得今天輝煌的成績,完全是集體的力量用汗水澆灌出來的。
記者:中企華有那么多的分支機構和合作機構,您是如何把這種企業文化或精神貫通下去的呢?
孫月煥:的確,一個大項目的評估經常要動用幾百人,這其中離不開分支機構和合作機構的參與,而這時對我們領軍人物的要求是,不但要有高專業水平,還要有高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評估項目的時間和質量,所以我們要求在中企華每一個細胞都是健康的,只有每一個細胞都是健康的,我們的機體才能健康,才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擔大任,搏風浪。
記者: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即將召開,中企華能為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哪些服務?
孫月煥: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它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,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質量,我對從事高科技創業人員深感敬佩。中企華在高科技企業無形資產評估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,可以使企業價值得到充分體現,曾先后為聯想、清華同方、恒基偉業、澳柯瑪、清華紫光、北方天鳥等眾多高科技企業提供服務。中企華希望能與全球高科技企業合作,無論項目大小,我們一律客觀公正、熱情周到地為客戶服務,共同推動高科技企業的發展。
后記:20分鐘短暫的時間,孫月煥以極快的語速向我們釋放了盡可能多的信息,她的自信也極大地感染了我們。遺憾的是我們只有20分鐘的時間來感受孫總的魅力,這天,孫總為籌備會議放棄了早餐,為接受我們的采訪又放棄了午餐,下午的會議還有1小時,她借此還要到評估現場指導工作,什么時候可以吃晚餐,我們不得而知。而就是這短短的接觸中,讓我們看到了中企華做事的風格,也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企華“做的比說得還好”的依據。